當你的生活,很容易就能聽聞人們談「當代」時:「這是一個太早發生的當代」《過站不停》於當代館 “Traveling Backwards—to the stories we left behind” curated by Chen Hsiang-Wen at MoCA Taipei

很多時候,藝術不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姿態被藝術家發明出來的而是他們總是以敏銳的感知去抓取或提取那些隱而不顯的光。」策展人陳湘汶表示。

試著回想,在當前的生活日常裡,有多少地方會看到、聽到人們討論談論著「當代」二字?從休閒雜誌、生活雜貨商店、甚至百貨公司,以及我們所熟悉的美術館,都層出不窮地使用著「當代」這個可以是形容詞、也興許被當作名詞的兩個字。這讓,擔綱當代館20週年系列展覽的策展人陳湘汶(Chen Hsiang-Wen),開啟了針對「當代」二字展開反省與詮釋的一道門。

劉瀚之《巡邏中》,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Moca Taipei

今年,在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Taipei)推出20週年系列展覽後,繼「歷史∙當代」、「為了明天的進行式」展覽,當前第三檔主題策劃展登場的是《過站不停》,邀請陳湘汶(Chen Hsiang-Wen)擔綱策展人,與另一當代館跨年大展《宇宙多重》,同步於 20211120日至 2022年 1月 23日展開。而如同展名的《過站不停》,想像一列在歷史時間軸上疾駛的列車,「藝術」在時間的方向上前進,那些來不及上車而被遺落、刻意隱蔽、視為禁忌等的記憶再被重拾。

當藝術隨著時間運行的同時向前進著,也隨著媒材工具發展演變出更多面貌時,而我們,是搶在不同站點上車的旅客。基於這樣的理解,ART PRESS 編輯部特別針對精選 3個《過站不停》展覽中的藝術家及其作品,給每一位曾經思考過「到底什麼是當代」的你。

1.李亦凡《灰色是最無聊的顏色》

人類文化中,總是有著許多的傳說,而這些傳說許多都與視覺禁忌有著密切的關係,像是:看了不該看的東西會變石頭;或看到水中倒影有可能會憔悴而死等…。對藝術家李亦凡來說,其實「觀看」這件事情本身,就帶有誘惑與詛咒兩個可能的面向,也正是這個思維,造就了李亦凡的作品:《灰色是最無聊的顏色》

李亦凡《灰色是最無聊的顏色》,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Moca Taipei

當你來到展場時,大型立體裝置聳立於展場中央,不停變換著色彩、傳遞著話語的投影,令人難以將目光轉移。

李亦凡作品《灰色是最無聊的顏色》,正是如此一個由大量遊戲素材、圖庫模型所拼組成的大型投影裝置,探討「觀看」的禁忌。藝術家李亦凡,試圖探索電腦圖學與藥物之間的巧妙連結,將大量的遊戲素材、圖庫、模型資料庫拼貼成一個巨大的屍體,像是電玩中巨大垂死的魔王,不斷低喃著各種跟視覺有關的詛咒。

所謂的「當代」,所指的是所有具有時代精神的事物嗎?這個詞,回應了策展人陳湘汶始終感興趣的「時間」主題,一個可以被無限靠近的概念。「當代,或者藝術就像是一個陷阱,它不存在單一的定義,卻被大量使用著,它究竟需要被賦予輪廓嗎?或者它早就在了,只是等人拾起。」策展人陳湘汶認為。

李亦凡《灰色是最無聊的顏色》,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Moca Taipei

2.許哲瑜《重新破裂》

《重新破裂》由長期合作的夥伴陳琬尹撰寫劇本。而當你凝視著這件作品,除了眼前有ㄧ位被懸空吊著彈奏吉他的男性外,你會發現這是一件有著眾多我們熟悉物件、畫面的錄像作品。

靈感來自於90年代臺灣地下文化與政治之間的特殊關係,就在1995年,臺北重新橋上空有一個人形氣球,並將各種物件,比方說洗衣機、煮沸的火鍋、蔣公銅像、充氣娃娃……等懸吊到高空中,並試圖將它們摔下、墜毀、堆成一座垃圾山。然而,因為技術與天候問題,氣球最後在短暫升空後即破裂墜落,計劃失敗了。這是來自吳中煒的提案,「台北空中破裂節」。

許哲瑜《重新破裂》,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Moca Taipei

同一年,重新橋下亦發生了一場大型械鬥,當天在場的人們,拿著鐵棒、生魚片刀,互相朝對方身上揮舞。然而,當找到了當事人,他們卻說,那其實是一場政治派系鬥爭。

許哲瑜這件作於 2017年的作品《重新破裂》,由動力裝置、錄像、攝影、現成物等呈現,作品組合了上述的「全民計程車械鬥」與吳中煒未能完整實現的計劃「台北空中破裂」這兩個看似不相關的歷史片段,並邀請了五位當年參與計程車械鬥的運將回到事件現場演出,並將一位噪音吉他手(李那韶),懸吊於重新橋上方演奏。值得一提的是,像吳中煒這樣無政府主義精神的提案者,他的父親卻是一位當時為威權服務的藝術家,在《重新破裂》裡我們似乎可以看見戰後臺灣兩個世代間的關係。

許哲瑜《重新破裂》,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Moca Taipei

3.陳哲偉《矛》

在《矛》這件作品中,陳哲偉與被診斷為解離症的演員朋友合作。

什麼是「解離症」?這是一個當人受到龐大心理壓力時,所產生的心理防衛機制。然而,就算尚不瞭解這個議題的觀眾,依然可以感受這件作品所傳遞出充滿斷裂、痛苦的複雜處境。藝術家陳哲偉的作品《矛》,以個人生命經驗為始,把他那些無法被安置的創傷記憶碎片轉化為演出,並進行了一場催眠的拍攝。

曾經遭受過的偌大傷害,有可能「痊癒」嗎?伴隨著創傷記憶,真實與虛構混雜著,正如影片中的不同現實不斷相互展現、遮蔽。而藝術家在空間上設置三道神秘白門,象徵通往潛意識,錄像作品隱藏在其中一道門後,一位解離症的演員演出自己的記憶片段,演繹現實與幻想交織的狀態。影像在此和創傷一樣,都是虛實交織的。

陳哲偉《矛》,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Moca Taipei

作品關注著現代國家體制中關於再現的權力系統的陳哲偉,這次展出錄像作品《矛》,透過拍攝了一位解離症者演員演出自己的記憶片段,影片中除了展現虛實交錯外,更有精神病患者在當中的主體性與複雜的處境。

隨著歷史的變化、體系的建制,最終,依然是權力與政治決定了哪些人被看見。

在歷史和文明發展的進程中,有許多被隱蔽者、說方言者、失敗者不被主流所青睞,甚至被視為禁忌或無能的。這個展覽的作品包括將圖像系統重組,賦予新的意志;將鏡頭轉向個人生命史映照大歷史;袒裸曾經被視為失敗的事件……「為了創造一個未來,藝術家沿途拾起軌道上的碎片、來不及上車的乘客、並且對記憶重新部署。」

「當藝術家重新詮釋或挖掘之後,讓我們重新去找尋框架下不被聽見的異質聲響,一種看似外溢的時代精神與太早發生的當代。」陳湘汶說。

今年2021年當代館推出20週年系列展覽,繼「歷史∙當代」、「為了明天的進行式」展覽後,第三檔主題策劃展登場的是「過站不停」Traveling Backwards—to the stories we left behind

陳湘汶(Chen Hsiang-Wen),策展人、文字工作者,曾任藝術雜誌記者與編輯,現任臺北數位藝術中心藝術總監。

其展覽多著重作品間的對話關係,以敏銳的空間感創造清楚的展覽敘事,研究與策展的方針是透過臺灣文化歷史肌理的爬梳向外照射出歷史和地理的軸線,測繪亞洲的精神圖誌。近期參與的策展計劃有 2021年「由林成森」(臺灣)、「2020臺北數位藝術節—01_LOVE 愛情數據」(臺灣)、2019年「情書・手繭・後戰爭」(臺灣、印尼)、「超越實驗4 實驗動畫影展」(臺灣)、2018年「Is/In-Land:臺蒙藝術遊牧計劃」(臺灣、蒙古)、「混種變態—楊茂林的神話學」(臺灣)等。

 

《過站不停》Traveling Backwards—to the stories we left behind

  • 展覽時間|2021年11月 20 (六)- 2022 年 1月 23日(日)
  • 開放時間|10:00 – 18:00
  • 策展人|陳湘汶 Chen Hsiang-Wen
  • 參展藝術家|王挺宇、李亦凡、許哲瑜、許淑真、陳哲偉、陳擎耀、劉瀚之